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情形(诉讼时效中断是啥意思)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原本正在运行中的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中断则意味着原本正在计算的诉讼时效被一些特殊情况打断了。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形需要...
诉讼时效中断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情形
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原本正在运行中的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中断则意味着原本正在计算的诉讼时效被一些特殊情况打断了。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的情形需要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而定,例如当事人患病或服兵役等。
诉讼时效是指从权利人得知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的期限。在这个期限内,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获得司法保护。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限内不起诉,则该权利将失去司法保护。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诉讼时效会遭遇中止或中断。所谓时效中止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原本正在运行中的诉讼时效暂时停止计算,直到中止原因消失之日开始重新计算,也就是说诉讼时效暂时性挂起,不计算时间。例如,当事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诉讼时效暂停计算。而时效中断则意味着原本正在计算的诉讼时效被一些特殊情况打断了,重新开始计算诉讼时效。例如,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调解、仲裁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中断。需要了解的是,不同的法律规定所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止和中断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明确具体的情形还需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如何判断诉讼时效是否中止或中断?判断一项特定的诉讼时效是否已经中止或中断,需要查看相关的法律规定,明确不同情形下的规定并进行判断。如果不确定如何判断,可以请教专业的律师或法律顾问。
诉讼时效的中止和中断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可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让当事人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诉讼。然而,具体情形需要参照不同的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并且在法定期限内提交起诉,以避免因逾期而失去司法保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 当事人患病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到庭应诉的,经过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法定诉讼时效已经开始计算但是当事人在诉讼时效期间被刑事拘留、被收容教育、被强制隔离戒毒或者在参加军队集训时,诉讼时效中止。其他依法规定的情形中止或者中断的,适用其规定。
诉讼时效中断是啥意思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因有与权利人怠于行使权利相反的事实,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失去效力,而须重新起算时效期间的制度。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发生后,已经过的时效期间归于无效,中断事由存续期间,时效不进行,中断事由终止时,重新计算时效期间。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六条 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包括:
1、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军事行动等;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提起诉讼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凯悉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凯败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盯孙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请点击输入描述(最多18字)
中断诉讼时效的证据
法律分析: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请求(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作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或者对方同意履行义务(承诺)。这些事由区别于中止诉讼时效的事由,都是依当事人主观意志而实施的行为。书面材料,如通知,律师函,对方作出同意给付、分期给付的承诺,证人证言、电话录音、短信(后三方尽量有其他辅助证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九十四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刑事诉讼时效中断
关于刑事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规定主要是:行为人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刑事案件的最高追诉时效为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刑事犯罪诉讼时效中断
在《刑法》中,针对刑事案件有四种刑事诉讼的有效期限:
1、如果他人所犯的刑事案件,经过法院的判定,对他最高的惩罚没有超过五年的有期徒刑的话,那么从他犯刑事案件之日开始计算,只要在五年之内都可以再对他当年犯下的刑事案件进行审判。但是如果超过五年,则不能够对他进行处罚。
2、如果他人当初所犯的刑事案件,由当地的人民法院对其案件进行判定之后,认为对他的惩罚是在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但是却没有超过10年的有期徒刑的话,那么从他犯刑事案件开始算起,10年之内,只要被公安机关发现,就可以对他当年所犯的刑事案件进行审判,但是如果超过10年则对他当年的刑事案件不能进行处罚,该刑事案件已经无效了。
3、如果他人当初所犯的刑事案件经过法院的审判认为他需要被判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那么从他犯刑事案件开始算起,15年之内,只要被公安机关发现,就可以对他当年所犯的刑事案件进行审判,但是如果超过15年则不能对他进行当年所犯的刑事案件进行处罚。
4、如果他人当初所犯的刑事案件经过法院的审判认为他需要被判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话,那么从他犯刑事案件开始算起,20年之内,只要被公安机关发现,就可以对他当年所犯的刑事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罚,但是如果超过20年则不能针对当年的刑事案件进行处罚。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对他当年所犯的刑事案件进行判决,他必须接受应有的处罚的话,那么需要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才能够对他进行相应的处罚。
刑事犯罪的追诉时效为多长时间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就是说,刑法对该犯罪分子所犯罪行规定的刑罚,最高刑不超过5年有期徒刑的,在5年之内没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期满后不再追究。这里规定的“法定最高刑”,既不是应当对罪犯判决的具体刑期,而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性质和情节,与其所犯罪行为相对应的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处刑档次中的法定最高刑;也不是法律对某一种犯罪规定的最高刑,而是某种犯罪中与犯罪行为基本相适应的某一档刑罚的最高刑。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这里对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的追诉时效特别规定了例外情况,主要是考虑应当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有些是罪恶深重、情节特别恶劣或者影响巨大,对犯罪分子不追究不足以平民愤,所以规定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可以不受追诉时效期限的限制。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法律依据:
《刑法》
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条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案件诉讼时效中断怎么计算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中断的,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有什么区别
法律分析:诉讼时效的中断和中止的区别:中止是指在因一定的法定事由产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中断是指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四条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在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期间,被告人被刑事拘留、羁押或者被宣告失踪的,或者原告、被告当事人协商一致申请中断时效的,时效期暂停统计。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是规定起诉权利行使期限的法定期限,具体时间根据不同情形有所区别。如果超过了规定时效期限而没有提起诉讼,就会被认定没有起诉权利。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时效期限可能会中断,也就是暂停计算。这些特定情况包括:1.被告人被刑事拘留、羁押或者被宣告失踪;2.原告、被告当事人协商一致申请中断时效。在上述情形下,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期间会暂停,待情形解除后重新开始计算。需要注意的是,中断时效的情形只是对诉讼时效暂停计算,不是延长时效期限。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期间中止后,是否有具体时间限制?有的,中止时效期间的时间长度不得超过时效期限的一半。举例来说,如果规定时效期限为两年,那么中止时效期间不能超过一年。
民事案件诉讼时效问题涉及到诉讼主体权利的行使,需要在规定期限内提起诉讼。但是,如果出现特定情况下,可以依法中止时效期间,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限,为当事人提供更多保障。建议当事人在起诉前认真核查诉讼时效问题,以免错过诉讼时效期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 被告人被刑事拘留、羁押或者被宣告失踪的,或者原告、被告当事人协商一致申请中断时效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止。
好了,今天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诉讼时效中断”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