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有当代文学史的复习资料(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A卷百合花茹志鹃的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战争中的人间温情。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年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与异性交往...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指的是”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有谁有当代文学史的复习资料
A卷百合花茹志鹃的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战争中的人间温情。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年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与异性交往的通讯员 与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我”之间,与单纯善良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主要通过细节描写(“破洞”、“菊花”、“百合被子”等),体现出人性美和人情美,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小说情感细腻,语言“清新”、“俊逸”,具有浓浓的抒情味。双百方针“双百方针”全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文艺界,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创作,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梁三老汉梁三老汉是柳青的《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解放前三次创业,三次失败,梦想当“三合头瓦房院”的主人,分土地时的激动,对梁生宝建互助组的不满和阻挠等。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天山牧歌《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其主题是“记载下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它具有颂歌格调,有着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诗人创造了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抒唱了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风情和精神生活,如《吐鲁番情歌》等都从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取材。尤其是直接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如《赛马》、《苹果树下》等在构思中把爱情同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主题仍是“生活的赞歌”。简答? 谈谈《红旗谱》的主题内容和艺术特色1、主题内容:《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只有汇入***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才可能获得成功。2、艺术特色1)、文学的民族形式小说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组织并提炼故事情节,结构虽然不是章回体,但有意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2)、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古典小说常见的通过人物的行动,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粗线条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时又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工笔细描,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3)、民族化的语言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来自农民群众,又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尽可能通俗易懂,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对于语言的民族化,梁斌作了很有意义的尝试。4)、民俗风情画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实的民族土壤之中。? 谈谈《关汉卿》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主题“为民请命”是《关汉卿》的政治主题,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响当当的“铜碗豆”精神是关汉卿的性格主题,这两个主题凝聚起来体现在《窦娥冤》的创作及其遭遇中。2、艺术特色1)、复线式结构,又称“戏中戏”在《关汉卿》的情节结构中,戏中戏是一大特色。《关汉卿》剧作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遭遇。以《窦娥冤》的写作概括关汉卿的一生生活和性格精神是十分适当的。戏中戏的构思精巧,提高了剧作的思想性,同时也丰富了艺术性。情节曲折多变,形式多样,虚实结合,更富传奇意味。2)、话剧加唱“话剧加唱”是田汉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关汉卿》结合剧情安排了不少富有意境的歌唱性曲词,如《蝶双飞》,《沉醉东风》等。这些曲词不仅是关、朱二人精神世界的剖白,也增强了戏剧的诗意和抒情性。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是田汉对传统戏曲的继承,是话剧民族化的一种尝试。3)、悲剧结局大团圆结局固然符合作者一贯的浪漫主义,也能迎合观众的喜爱。但是,经过对历史的考证,以及对戏剧创作规律的尊重,作者最后决定以悲剧结尾。朱帘秀未蒙恩准,只能在长亭悲愤地唱一曲《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而别。演出效果证明,这种悲剧比喜剧结尾更具深沉的力量。? 谈谈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林震和刘世吾的形象极其矛盾1、刘世吾的人物形象刘世吾是组织部的副部长,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他好像已看透了一切,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激情,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也显得冷漠、麻木。这个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2、林震的人物形象林震是刚来到组织部的青年人,怀着一种成长的渴望和焦虑来到组织部。他发现这里的实际情形与自己的理想和想象相距甚远,对刘世吾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甚为不满,在他身上有着娜斯嘉那样的英雄特质。他的心地单纯,眼光稚嫩,方法简单,因此到处碰壁。林震的激情多半来源于前苏联的小说,用小说来指导生活,其本身就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3、两人的矛盾刘世吾与林震两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麻袋厂事件。麻袋厂的厂长王清泉已蜕化为“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刘世吾对这一情况很了解,但对他一再容忍。林震则认为这一现象不符合他所理解的党的组织工作,王清泉的错误应该立即纠正,不能“宽容”。于是他积极行动。? 浅谈《陈奂生上城》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陈奂生上城》里的陈奂生已不再为饥饿所累,小说通过主人公上城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的经历,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在跨入新时期变革门槛时的精神状态。作者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进行写作。陈奂生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其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他的性格缺陷主要表现在“奴性”意识和“阿Q”精神。1)、“奴性”意识陈奂生承蒙县委书记善待便感恩不尽,更给了它足以骄人的资本,而且返乡之后,其身份也确实有所提高,不但村民们对其敬羡有加,连大队干部甚至公社农机厂的采购员也对其友好得多了……作者有力的讽刺和揭示了仍然引人注目地存在于陈奂生及广大农民们思想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的心理。2)、“阿Q”精神在陈奂生身上,一样表现出“阿Q”式的精神遗存,在付出五元钱之后,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脚踏沙发,不脱鞋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又从破坏欲的发泄转变成自我安慰:既然一夜就住了五元钱,那么索性就去买个新帽子戴戴。最后用“精神胜利法”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认为由县书记送去,花五元钱住一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荣耀,于是他“仅仅用五元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切即使人忍俊不禁,又令人深思。论述? 《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成长道路及其在作品中的结构作用《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30年代前期北平抗日救亡运动的面貌,概括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个体与集体,与人生与革命的生活道路。 1、艰难而曲折的成长道路1)、从离家出走到跳海自杀——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特殊的家庭际遇使林道静从小就养成了反抗压迫和同情弱者的品格。前往北平求学的机会使她提高了文化素养,接受时代的熏陶,从而萌发个性解放的思想。这一切使得她选择了挣脱包办婚姻,愤然离家出走。流落北戴河的林道静,在她追求自食其力的道路受挫后,孤立无援,只得以跳海自杀的方式控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2)、爱情的希望和破灭——林道静的情感超越当林道静自绝时,北大青年学生余永泽用美丽的话语和“骑士兼诗人”的风度,重新燃起她对人生的希望之火。两人很快由相识,相爱到同居。爱情的浪漫并未使她实现自由、自主的人生追求。***人卢嘉川的被捕等事件,刺激林道静超越个人情感,与余永泽决裂,开始人生的新转折。3)、投身于社会解放事业——林道静的精神超越被热血青年唤醒的林道静,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时,也暴露了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狂热和斗争经验的缺乏,以及某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弱点。在其他革命者的帮助教育下,她不断克服自身弱点,逐步成熟起来,加入了中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命的意义。2、以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为作品结构《青春之歌》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1)、时代背景的展现小说把人物置于九一八到一二九的被济南工商,既展示了30年代初期、中期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再现了以北平青年学生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背景。《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她的情感超越于精神超越之路也对应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2)、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通过简笔勾勒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时代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影响。林道静是一个从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曾经徘徊、沉沦堕落,终究觉醒的王晓燕;追名逐利、庸俗卑锁的余永泽;纵欲虚荣、沉沦堕落的白莉萍,等等,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这些人物的出现与存在,无不与林道静发生联系,并通过他们来突出林道静的形象。? 比较杨朔 、秦牧散文的写作艺术1、 杨朔的“诗化散文”杨朔明确提出过“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孜孜以求“诗”的目标和审美理想,形成了清新俊逸而含蓄的风格。1)、讲究艺术构思杨朔善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见微知著,使作品的思想得到 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的艺术表现,因而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如《樱花雨》通过表面生性怯懦的旅店侍女君子在罢工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来表现全国性罢工运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杨朔在构思上追求新颖、奇巧,擅长借鉴古代散文“文眼”的经验,如《雪浪花》着力表现浪花咬礁石的“咬”字。他的多数散文缜密、精致,经过刻意的构思而使作品从满了诗意和艺术的美。2)、注重诗的意境杨朔的很多散文用诗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创造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如《海市》中以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比喻欣欣向荣的长山列岛。他在一些散文中间,让人物活动于诗意的画面,予以艺术点化,使人、景、情交融为一体,成为动人的艺术境界。如《雪浪花》的结尾部分描写了老泰山退场的画面,把自然景物的美、人物精神的美和作者抒情的美浑然熔为一体,委婉、诗意地突出“黄昏颂”的主题。3)、讲究艺术结构杨朔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如《荔枝蜜》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我”对蜜蜂由畏惧厌恶到乐意“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感情变化和历程。2、秦牧的“知性散文”秦牧提出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创作主张。1)、知识性于思想性熔于一炉秦牧的散文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他的散文创作宗旨是寓深刻的思想性于丰富的知识性中。如《花城》叙写了广州年宵花市久远的风俗、南国的情调、节日的气氛、各种奇花异卉争奇斗艳的盛况。各式人等赏花的心境和欢乐,以及一些名贵花种从野生状态到人工培植的嬗变情景与趣闻,这些都归一、凝聚在把“花城”作为新中国的形象来描写的意趣上。2)、“形散”与“神聚”结合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如《社稷坛抒情》借助古坛发思古之幽情,写到五色土的含义,屈原《悲回风》、《天问》的诗篇,四方五行观念与古代思想家的探求……这些思接千载、天马行空的联想,都以“一个历史的民族的子孙”的激情贯串统一起来抒唱祖国的统一和强盛。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秦牧的审美原则注重“散文味”和幽默。他的多数散文是知识性的杂感、随笔、短论,传说、故事和遗闻等知识题材本身的喜剧色彩是散文具有情趣性和幽默感。如《不老》引用了一位法国主教在大街上见到的趣闻。4)、“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他注意运用抑扬顿挫的音节和一连串的排比,擅长运用譬喻点染和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尤其在《艺海拾贝》中,他通过贴切生动的譬喻,把复杂深刻的文艺思想和各种艺术规律说得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强。B卷《武训传》《武训传》是孙瑜根据武训生平事迹编导的历史传记影片。影片描写武训为了让穷苦的孩子也能念书,自愿为奴,忍受屈辱行乞,兴办三个义学,从而歌颂了武训精神,肯定了武训所走的道路。1951年开展了对《武训传》的批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文艺运动斗争的先河。《绿化树》张贤亮的《绿化树》描写了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称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作者描绘了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这样的劳动者重塑了章永璘这个“人”的性格。特别是马缨花,她用一个劳动人民的乳汁,也用一个女性的温情改造了一个心灵卑下的人物,她始终是章永琳心灵中的维纳斯,是传统美德的对应物和象征体。荔枝蜜杨朔的《荔枝蜜》通过记叙作者的一次走访、观察蜜蜂酿蜜的经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自己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从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赏蜜蜂,到梦见自己已变成一只蜜蜂。借助赞美荔枝蜜的香甜和蜜蜂的辛勤劳动,来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为创建美好的生活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劳动人民,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人到中年》谌容的《人到中年》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病发、几近死亡的悲剧。小说还描写了陆文婷周围一些处境相似的知识分子。作者在文学创作中较早地对“中年问题”进行开拓。小说成功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陆文婷是一个毫无怨言地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秦波则是一个满口革命词句,满脑子特权思想的人物形象。简答? 谈谈当代文学历史分期二分法:1949~1976年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1976年至今天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我国文学发展进入新时期。三分法:1949~1976年1976~1989年 1989年至今天 多分法:1949~1966年:十七年文学1966~1976年:文革十年文学1976~1989年:新时期文学1989至今天:90年代文学? 简答50、60年代小说主要内容及艺术得失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1、历史题材小说的繁荣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出现了许多经典之作:“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2、现实生活成为突出题材与历史题材相辉映,现实生活,特别是农村题材,为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另一个突出的题材。代表作品,短篇的有赵树理的《登记》,李准的《李双双小传》等,长篇有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艳阳天》等。本时期还有两类作品不可忽视。一类是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敢于正视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一类是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打破人情、人性禁区,描写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品。3、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50、60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有新的英雄人物形象,如扬子龙、江姐、梁生宝;有性格比较复杂的“中间人物”,如严志和、梁三老汉、盛佑亭。本时期小说取得一些成就,与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创作队伍密不可分。这支队伍包括赵树理、周立波等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也包括王蒙、高晓声等崭露头角的新秀。4、图解政治的缺失本时期的小说形成了统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由于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本时期小说片面地 只承认肯定性的歌颂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客观的反映,不少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在表现手法上,片面追求民族化、大众化。总之,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 举例浅谈郭小川诗歌艺术特色1、“战士兼诗人”的写作观念郭小川认为“诗人首先是战士,要纵观整个新时代,眼光应当敏锐,唤起人们斗争”。他事事处处以“战士——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革命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如《致大海》以“大海”作为革命的象征,寻绎它作为一个战士——革命者的心路历程。2、探求人生真谛的尝试郭小川试图在诗中探求人生真谛。他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思想,“而这所谓思想,不是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而应当是作者的创见”。他力图深入挖掘人的丰富的感情世界,努力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发现。如《望星空》,“望星空,/我不禁感到惆怅。”这是诗人突破了对现实的满足感之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大跃进的狂热反思的意味,也是在心灵层次上把握人生的一次尝试。3、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郭小川在诗歌形式上提倡“民族化和群众化”。他的诗作中主体是政治抒情诗,思想内容政治性强,所以他十分重视诗体的形式革新。1)、渗透激情的感性形象郭小川努力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取得最佳表现手法,比如反复渲染、铺陈手段等。2)、诗的音乐性他特别注重通过诗的音乐性,即通过押韵和节奏,来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的试验。3)、“楼梯体”他学习俄罗斯未来派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一般采用“楼梯体”,注重长句拆行时的节奏,尽可能做到大体整齐和押韵。? 谈谈柳青《创业史》主人公人物形象在《创业史》所有的矛盾斗争和各种人物关系中,梁生宝始终处于轴心位子。他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1、人物思想性格的核心作为世代贫穷的农民的儿子,梁生宝从父辈血脉中继承了与穷苦命运抗争的进取精神,很快接受党的教育。质朴的进取精神在他身上上升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把肉体与灵魂毫无保留地献给集体事业。他渴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谋求全体农民的幸福,创社会主义大业,这是梁生宝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区别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老一代创业者的本质所在。2、“创业者”形象的塑造小说围绕梁生宝的性格核心,对他进行了多侧面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党的忠实儿子”形象。在创业过程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与阻力,社会的和自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公开的较量和隐蔽的破坏干扰,他始终毫不动摇,一往无前,听党话、跟党走,反映了创业者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外出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等情节,表现了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吸收白占魁入组,耐心帮助继父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振山的矛盾,又表现了他的忠厚、善良、真诚、淳朴性格。3、人物形象的人为拔高总之,梁生宝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但是,作品反映的那一段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暴露出某些政治上的偏误,梁生宝的形象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倾向。虽然如此,那个时代作家对艺术追求和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双百方针,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影响
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双百方针的内容是什么?
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有利于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
“双百”方针是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是充满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劳动,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感受、体验的升华,凝结着创作者的知识积累和艺术功力,渗透着创作者的人格力量。有了自由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创作潜能充分发挥。
扩展资料
双百方针的成果:
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参考资料:
你那有比较新颖的文学题目和资料吗?可不可以也给我发下啊。多谢
“中国当代文学”习题集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1.解释第一次文代会、双百方针、八个京剧样板戏。
答:(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作政治报告。会议听取了郭沫若、茅盾、周扬等的报告。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全国文联及下属各协会。本次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
(2)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发展文艺事业的方针,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具体内容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3)八个京剧样板戏:指文革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八个京剧。
2.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收获与意义有哪些?
答:收获:(1)听取了大会总主席郭沫若的总报告《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副总主席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傅钟总结军队文艺运动的报告《关于部队的文艺工作》。
(2)发表了《大会宣言》。《大会宣言》指出,“五四”以来,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工作者开始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这个方针,更进一步地与广大人民、与工农兵相结合。”确定《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3)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联合会下设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部门协会以及戏曲改革协会、曲艺改进会等组织。其后,作为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刊物《文艺报》、《人民文学》也陆续创刊。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是会师的大会、总结的大会,在我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把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确定为文学艺术的总方针;它检阅了文艺队伍,团结了新老作家;标志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肇始。
3.从建国初的历次文艺思想斗争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答:(1)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文艺思想斗争是必要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们特别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世界观的改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2)以行政命令、政治运动、群众斗争的形式和方法是错误的。
(3)必须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学术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不能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
(4)必须正确贯彻“双百”方针,开展正常的学术争鸣,反对无限上纲和把文艺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
1.《创业史》的史诗品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要点:(1)内容上,从广处着眼,向深处突进,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
(2)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特别是梁生宝这一新人的光辉形象。(3)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
2.为什么说《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答:要点:(1)内容上写的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从其广度和深度看,具有史诗性质。(2)人物是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形象,尤其是朱老忠。(3)艺术上重视民族形式,如情节结构、写人手法、语言方面。
3.朱老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朱老忠是梁斌小说《红旗谱》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他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典型意义在于,其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4.《青春之歌》与同时期的长篇小说相比,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1)结构上,运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纵深式的写法,单线发展,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为中心线索结构全书,严谨而完整。(2)人物塑造上,善用类比,有同类相比,有异类反衬。(3)主观视角的采用。(4)浓郁的抒情笔调。
5.林道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答:林道静是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她出生地主家庭,但追求自由民主。她奋斗的历程中,曾有过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了求个人解放而与封建家庭决裂,表明了她的觉醒;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与小家庭决裂、余永泽决裂,表明了她向往革命的进步性;第三次是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而与小资产阶级自我决裂,表明了她的成熟。林道静的成长道路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具有典型意义。
6.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何特色?
答:(1)选材立意上,善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多写一些“家务事”、“儿女情”。(2)塑造的人物绝大多数不是高大英雄,不是一出场就相当成熟的人物,而是在战争、生活中逐渐成长的人物,其中又大多是妇。(3)情节结构上,舒缓自然,剪裁严密,没有闲笔。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4)风格上,追求一种清淡纤巧、含蓄娴雅的抒情笔调,形成了被茅盾称之为“静夜箫声”的“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1.解释新民歌运动、第四种剧本。
答:(1)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背景下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它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而在创作上收获并不大。
(2)第四种剧本:是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一类剧本。刘川发文认为,当时舞台上只有工、农、兵三种剧本,故提出“第四种剧本”,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其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洞箫横吹》等。
2.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有何特色?
答:(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2)表现上有独特的角度和方法。他不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作细致描述或雕刻精美的图画,而是从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方面,去思考、揭示一个战士、一个革命者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和道德情操的问题。(3)诗中活跃着一个战士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鄙弃“冷漠、寂静、安祥”,讨厌“可耻的衰退”,不希罕漫长而平庸的人生,而追求“沸腾的生活”、“作战般的工作”。这其实是作者个性的写照。(4)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他写过“楼梯式”(如《投入火热的斗争》等)、民歌体(如《三户贫农的决心》《林区三唱》等)、新辞赋体(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半格律体(如《白雪的赞歌》等)、自由体(如《致大海》)、散曲体(《将军三部曲》等),自由开放,不拘一格。
3.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一诗写了哪几层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艺术上有何特点?
答:(1)1-6节:写团泊洼秋天的美丽和宁静。7-14节:抒发生活在团泊洼的人们的心声。15-21节:抒发革命战士的心声。22-23节:点明团泊洼静中寓动。
(2)本诗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高压之下不屈服,并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的战斗豪情。
(3)本诗艺术上的特点是:写景、抒情、言志熔于一炉;先抑后扬,以静显动,以无胜有,以小见大的手法;铺陈、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气势浩荡,节奏鲜明;形式上采用“长廊体”,两行一节,集短为长,且一韵到底,音韵优美。
4.老舍《茶馆》一剧为什么被西方世界誉为“东方戏剧的代表”?
答:要点:(1)独特的艺术构思: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以小见大”。(2)新颖的结构形式: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众多的人物组成若干幅时代剪影,又都与时代、主题发生联系。(3)高超的写人手法:采用“单纯个性化语言”;在冲突中塑造;选择人物的“闪光点”。(4)悲喜交融的风格:深沉的悲剧内容通过幽默的喜剧形式加以表现,“寓哭于笑”,在笑声中葬送了三个时代;剧作以讽刺为基调,但又有歌颂的成分。
5.老舍和田汉的剧作有何异同?
答:(1)总体倾向上,老舍以现实主义取胜,田汉是现实主义中渗透着革命浪漫主义。(2)构思上,老舍以人物取胜,“平中见奇”;田汉追求剧情的传奇性,“奇里求妙”。(3)表现手法上,老舍以散文化的白描取胜;田汉剧作浸透着诗的抒情性,常以诗、歌、舞入剧。
6.简析杨朔散文模式的利弊。
答:(1)利: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劳动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注重诗境的营造(采用托物言志、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的手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结构精巧,具有诗的韵律(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由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生发联想和想象,具有诗的视角和容量)。语言精美,含蓄凝炼,音韵和谐(清新、绚丽、凝练)。
(2)弊:缺乏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有粉饰生活的倾向。构思模式雷同(物——人——理的三段结构)。诗化描写的失真(一味追求诗化所致)。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湾文学
1.解释《台北人》。
答: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14篇,它们奠定了白先勇作为优秀小说家的地位。其小说每篇独立成章,各篇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虽然题材不同,但大多数描写的是从祖国大陆去台湾的上流社会人物的没落以及怆然失望的心态,是一曲曲旧制度衰亡的挽歌。作者定名为《台北人》,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台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对他们没落的命运表现出悲悯和哀悼,从而充分揭示出“今不如昔”的感时伤怀主题。
2.以《游园惊梦》为例分析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特色。
答:白先勇小说的总特色是:寓传统于现代,熔中西小说技巧于一炉。(1)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作品中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游》表现的是今昔盛衰之感、怀旧伤春之情。(2)人物塑造上,较多地采用了以形写神的手法;同时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如对钱夫人的意识流描写,在更高层次上刻画了人物的性格。(3)结构上,把传统的纵剖面和西方的横断面的写法结合。如《游》在横断面的基础上也有纵的剖析。(4)多种叙事观点的运用。有全知的,有限知的,有作品中人物的。(5)语言上,把传统的、现代的、西方的语言风格有机契合,形成典雅精美、洗练明快的语言特色。(6)风格细腻(描写逼真)、含蓄(韵味无穷)、深沉(有感染力)、优雅(给人美的享受)。
3.陈映真小说的特色怎样?
答:(1)以现实主义原则为主导,适当吸收现代主义手法。(2)结构上采用人称交错与时序变换等手法,使作品形成多层次结构和多重主题。(3)人物塑造上,既重视心灵开掘,又通过剖析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突出其独特性格。
4.余光中的诗《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有几个意象?各有何象征意义?
答: (1)《乡愁》表达了作者浓重的思念家乡的爱国之情。(2)诗中共有四个意象,既是心灵的表征,又是乡愁的象征。邮票使人想到两地分离;船票暗示着隔海隔水;坟墓是永诀的标志;海峡使国土分离。它们概括了诗人从童年、青年直到老年的大半生经历:幼年思母,青年思妻,中年丧母,老年思乡。
名词解释或简答:“双百方针”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
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初中道法的背诵技巧和方法
1、运用联想记忆法
在学习道法过程中,对于一些相连的知识点,可以用联想记忆法。
道法
2、概括记忆法
对所要记忆的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性内容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提高记忆效率,
运用概括记忆法的具体办法有:
(1)用语缩略。对于较长的词语、名称、概念予以简化和省略。如"中国***"可缩略为“中共”.
(2)内容凝聚。内容庞杂繁杂的材料,可以有意识地从识记材料中找出关键性的字眼,使之凝结聚集着全部材料的内容,并将这些字眼作为记忆的“中介,以引起对材料内容的全面再现。
(3)重点提示,把材料进行综合归纳,将重点标列出来,作为记忆的提示,如“双百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示。还有一种是概括为公式。如“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此外,还有主题概括、同类合并等,这些括的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概括记忆法适合记忆内容较复杂的、较系统的、较深奥的知识。
3、回归课本
在学法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凡是勾了的就背,不勾的就不背。
道法
好了,关于“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指的是”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双百方针具体内容指的是”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