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什么叫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

1、含义上的区别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什么叫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

什么叫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

1、含义上的区别

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

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

3、调控目标的区别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

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

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

宏观调控主要任务还包括: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保持经济增长的基本平衡。

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央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区间的下限,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区间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就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把政策着力点放在定向调控上,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在区间调控的思路下,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结构性减税、普遍性减费、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和降准等措施,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和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促进了经济的协调较快发展。较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第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直接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阶段是从90年代初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至2020年左右,中国将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初步信息化。从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构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要想继续发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要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该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关系中,但它所揭示的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仍是适用的,它给我们诠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量平衡观和结构平衡观。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告诉我们,中国无论如何不应该去工业化。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占领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已经来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产业价值链上制造的战略地位将变得与研发和营销同等重要,发达工业国家正在重塑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优势。如果我们产业升级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反倒有产业“空心化”的危险。

新型工业化需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产业制高点。我国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等七大领域24个重点方向。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中国必须在这些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的生产体系,才能以大国的姿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第三,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价格是市场的核心,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价格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央《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15年10月以中央28号文印发,这是第一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就价格工作出台的专门文件。文件明确了到2020年价格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及重点任务,是下一步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制定出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7年)》。

1,简政放权,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2,锐意攻坚,重点领域价格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3,用好杠杆,为调结构、降成本服务;4,强化监管,政府定价行为和市场价格行为进一步规范;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为主线,充分发挥价格机制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清理规范不合理收费,健全成本价格监管制度,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作出更大贡献。

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形成反映产业和企业真实效率的价格机制。价格是市场运行的指针,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能够反映各个产业的效率高低,有效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从价格体制改革开始的,但目前还有一些重要产品价格没有市场化,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利率等的价格改革还有待深化,相对价格体系还不尽合理,因而难以显示产业和企业真实效率的高低。所以,走效率提高引导结构调整之路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形成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第四,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首要的战略选择就是加快经济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总量有效需求的最大化。为此,应继续实行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完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应实施创业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辟创业园区等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有组织地促进劳务出口,鼓励国内厂商参与国际竞争,对外承包劳务工程项目。

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最终要落脚到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上。为劳动者提供与现代技术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进而减少结构性与技术性失业,应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素质的方向。为此,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改革中高等教育体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健康型人力资本水平;畅通就业流动渠道,提高迁移型人力资本水平。实践证明,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素质提高,有利于减少因劳动力质量供求失衡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目标。

第五,公平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四大目标之一。宏观调控第一是GDP增长目标,第二是通货膨胀目标,第三是就业目标,第四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各国几百年以来都非常重视,亚当斯密最有名的《国富论》,李嘉图最有名的《税负论》,都是两百多年以前发表的著作,有人认为《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基础,国富论的发表代表经济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了。在此之前经济学可能是归在哲学里面,亚当斯密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教授。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著作里,都特别仔细的分析了在他们以前的所谓重商主义学派,他们认为顺差是一个国家积累财富的主要渠道。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分析了重商主义,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强调某一个国家在某一个方面可能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另一个国家在另外方面也拥有自己的优势,李嘉图是从收支平衡的角度来论证这个道理。李嘉图、亚当斯密在很长一段时间通用的是金本位,国际收支在金本位上实际上是自动平衡的,因为有一个黄金的输入点和黄金的输出点。一个国家如果是贸易顺差,它出口的东西就比进口的多;如果出口和进口相等,相当于拿出口东西的换了进口的东西,价值上相等,也就没有顺差也没有逆差。顺差国出口多进口的少,在金本位下就要拿黄金付给我,黄金就流入了,黄金流入后,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的价格提高,意味着顺差国的竞争力就下降了。而逆差国要付给人家黄金去弥补自己的逆差,它的黄金存量减少,货币减少,价格就会下降,竞争力自动就提高了。金本位下有自动平衡国际收支的机制,它是通过顺差国和逆差国的价格水平调整来平衡的。逆差国的竞争力提高,明年就会多出口,顺差国竞争力下降,明年出口就会减少,这就是自动调整顺差和逆差的问题,所以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贸易体系是稳定的、可持续的。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做出结论,他说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经济的依据(当然还有垄断、政治寡头等因素,我今天只讲一个依据),他认为帝国主义的经济是“两头在外”,一方面帝国主义有殖民地,能源的供应要依靠它的殖民地,另外一方面是它的生产线生产了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其国内的市场非常有限,所以它的产成品主要依靠向国外出口。这种“两头在外”的大循环,一旦某一天它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中断的话,它的整个生产都会受影响,如果出口出不去了,市场出现问题,它就要遇到大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列宁管帝国主义叫寄生的资本主义,离了别人你活不了,因为你是寄生的,所以你是腐朽的,所以你很脆弱,如果殖民地独立了你就没戏了,所以又称它是垂死的。

中国现在是出口第一大国,我们有巨大的顺差,全世界贸易摩擦的反倾销、反补贴有很大一块儿是针对中国的,所以国际收支平衡对我国意义很重大。要平衡才能够可持续,如何维持我们的战略机遇期有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如何处理好贸易摩擦,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

怎么才能平衡呢?在金本位下,有黄金的输入点和输出点可以平衡。在浮动汇率下,则有很多平衡的方法,比如扩大内需、扩大消费等等。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汇率的变化,汇率的变化反映了国与国进口与出口之间资源、能源、价格之间的比价关系。中国的汇率改革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在此之前人民币汇率是8.28元人民币等于一美元,维持了大概十年的时间。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到现在为止,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34%,现在是6.09的水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了2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8%,这就是说人民币从2005年以来对美元还是升值了。

我们是出口第一大国,是进口第二大国,我们每年进口很多的产品,包括几千万吨大豆和几百万吨豆油,还进口了很多的原油和天然气,这些产品都直接关系到民生。人民币升值使我们进口这些商品变得便宜了,比如汽油现在是将近8块钱一升,如果不升值的话可能要比这个还得高30%多。很多老百姓现在可以出国旅游或送子女出国留学,连中国游客出境购物也变成世界各国很抢手的了,从这一点看是老百姓也受益很多。但是为什么这些受益很少被提起呢?因为这些受益方是沉默的多数,比如说中石油和中石化是受益方,它肯定是受益的,而出口企业就受损了,原来出口一美元能换8块多,现在只能换6块多。由于我们的出口体系又有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你会听到很多声音在说人民币升值不好,人群虽小但是声音很大。

国际市场形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要继续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方针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总之,国际收支接近平衡,汇率接近平衡,是中国人福祉最大化的区域,顺差太大了不可持续,长期的离开均衡点不可持续而且也是在积累风险。

中国***新闻网:

/n/2012/0730/c83688-18624876.html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n/2013/0205/c1003-20433671.html

/n/2014/0224/c71890-24450294.html

求是:

/dukan/qs/2015-03/15/c_1114628953.htm

搜狐财经:

/china/bwdt/2016-03-01/doc-ifxpvutf3767771.shtml

MBA智库:

/wiki/%E4%BA%A7%E4%B8%9A%E7%BB%93%E6%9E%84%E8%B0%83%E6%95%B4

为什么国家对经济必须实行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及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必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进行.这是因为: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集中了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众多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协同劳动的过程.第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第三,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从而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紧密联成一个整体.既有充分细致的分工,又有十分密切的协作,构成了社会化大生产最基本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性和平衡性就显得日益重要.为了保证经济正常运行,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和平衡,客观上要求社会组织和协调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谈到这个问题:“一切较大规模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这个指挥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从分析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的角度来论证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性的.他们认为,在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有或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生产高度社会化现代化的公有制经济中,要使它能顺利运行,必须使国民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个部门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即按比例发展.而要实现按比例发展,必须有一个社会中心按照客观需要的比例,通过计划(预先决定的比例)把社会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通过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来保证使社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马克思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斯大林把这种客观规律称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有着根本的区别,但两者有十分重要和共同点,即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定因素是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根本原因,进而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集中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属性和内在要求.

二)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高度商品化和市场化任务的要求),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和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1、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从纠正Market Failure的角度来论证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他们认为:

第一、市场机制是在经济波动中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的,不可能自动有序地实现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均衡.如只依赖市场配置资源,无数企业和众多行业波动的总和,将形成宏观经济的振荡,生产能力越强,生产规模越大,其振荡幅度就越大.在出现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时,它只能采取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办法强制恢复均衡,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妨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并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自发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垄断或者过度竞争,而不论是垄断还是过度竞争,都会干扰市场信号,影响资源合理流动,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第三、自发的市场竞争将导致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从而不但会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会对经济和社会生产造成破坏,而且低收入阶层的扩大也会使政府的某些政策,如利率政策失灵.

因此,尽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鼓吹并兴起“非国有化”和“放松管制”等运动,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也没有完全采纳他们的主张,而是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增强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如美国式的以立法和间接干预为主的市场经济类型;西欧的具有浓厚的社会民主党传统的市场经济类型;以日本式或东亚式的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市场经济类型.

什么是宏观调控?什么是微观调控?

1、含义上的区别

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微观调控是国家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2、调控对象上的区别

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微观调控的重点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微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有单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单个家庭的收入使用分配;单个商品的效用、供应量和价格等等。

3、调控目标的区别

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微观调控的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并使其行为规范化。

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百度百科-微观调控

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有哪些

法律分析:宏观调控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则是指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其特点为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哪几种手段?

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国家对市场经济干预、控制的手段以及干预的深度、广度,既与国情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情况有关。市场经济发育越是成熟,市场机制越是健全,市场体系越是完善,市场经济本身顺利运转的能力越强,国家对市场经济直接干预越少,与此相反,直接干预的越多。西方发达国家一般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

经济手段主要一般有四个方面,财政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及汇率调节。

1、财政调节,是指用财政政策来调控国民经济,具体地说,就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财政政策来调控。但是我国去年使用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功成身退,政策转型实属必然”。

2、信贷调节,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管理金融的机关,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调节经济关系。一般情况下,当企业紧缩投资,可能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时,政府应采取放宽贷款的措施;而当企业投资过热,增长速度可能超过国力,当供给过多时,政府则应压缩投资信贷额来抑制投资。

3、价格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运用价值规律进行的调节,而且是以健全合理的价格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为前提,注重价值规律的调节。

4、汇率政策,是指通过调节汇率来影响本币与外币的兑换关系,进一步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和国内经济关系。我国多年来一直通过汇率政策保证人民币的稳定与坚挺。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中国依然顶住压力,做到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经济手段归纳起来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松和紧。松是指促进银根松动的措施,如减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信贷支出等;增是指使银根紧缩的措施,增税,减少财政支出和信贷支出等。这些都是我国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实现宏观调控的不同经济手段。

我国目前的市场还是非常不发达的初级市场,也可叫做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宏观调控的手段应适应中国国情,除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财政及信贷等方面的调节外,还应注重必要的法律手段、计划及必要的行政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和调控经济,就是通过法律规范等行为准则规范经济活动主体行为和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的程序,以规范经济活动,保护经济正常运行。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实现方式主要应有相对于微观市场经济而言的间接和直接两类。间接方式主要是通过计划、利率、价格、财政、税收等手段来引导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结构,速度等,从而间接作用于和规范微观市场经济各主体的行为,如各种经济引导法法律规则;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直接方式则是通过以法律形式制定微观市场经济运作中对各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的监管规则而直接作用于微观市场经济关系,比如反垄断法律规则,各专业市场的主体行为规则等。我国宏观调控的法律主要是经济法,并有专家称经济法就是中国的宏观调控法。

计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指国家行政部门依照法律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管理。计划经济里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也有计划,这已是普遍得到认可的观点。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宏观指导计划,已是我国宏观调控中不能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运用已逐步减弱。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并非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行政手段的运用并非人们的主观偏好,而是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离不开行政手段,但不是无限制的滥用行政手段。是政府凭借政权力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增加就业。

第三,稳定物价。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物价全面上涨,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就是抑制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并适当减少出口,同时鼓励增加供给,适当增加进口;如果社会总供给明显超过总需求,出现商品积压、生产下降、物价下降、失业增加,这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刺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加,并鼓励增加出口,同时适当控制供给增加,减少进口。

(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数量有限。

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增长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才有加快发展的可能,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可能有较快的增加。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率确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就是增加就业量。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回收小城镇建设。

(4)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度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5)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影响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一是进出口贸易状况,二是资本流入流出的多少。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出现较大逆差时,对本国经济是不利的,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措施主要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运用外汇储备,引进外资,必要时还可以动用黄金,让本国货币贬值。

国家宏观调控的内涵与手段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⒈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⒉调控的主体: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⒊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⒋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2、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5.宏观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什么叫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主要任务的核心内容是?)

好了,今天关于国家宏观调控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国家宏观调控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国家宏观调控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