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二审开庭意味着什么(二审改判的几率有多大)
二审开庭不是意味着一审不合理,二审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法律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民事二审开庭意味改判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民事二审开庭意味改判的话题。
民事二审开庭意味着什么
二审开庭不是意味着一审不合理,二审是第二审人民法院根据上诉人的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法律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法律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人民法院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二审改判的几率有多大
案件二审的改判的情况有:
1、没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那么二审改判的几率并不大;
2、只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二审改判的几率才会有所提高;
3、且如果对于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如果要上诉,一般二审法院会驳回其申请。
一、二审的法律程序如下:
1、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后,会将副本在5日内送达被上诉人,由此时间可推算对方是否上诉,当然也可以询问一下承办法官,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并非同一天收到判决;
2、如果收到上诉状,被上诉人有15天答辩期,二审答辩较一审重要,因为一审要开庭审理,当庭可以详尽发表意见,而二审由开庭审和书面审,若不交答辩状,而法院又决定书面审,则发表意见的机会就少。所以,应重视写好二审答辩状;
3、原审法院在收到答辩状后,应在5日内连上诉状、全部案卷、证据,报送二审法院;
4、二审法院立案后应在3个月审结判决上诉案,30日审结裁定上诉案。
二、一审和二审的区别:
1、性质不同。法院第一审程序是对相关管辖权的审查以及对事实的真实情况及对应的证据材料的审查,而二审程序则是对法院审判的监督,对于一审判决的合法性、合宪性的审查,对法院的判决进行监督;
2、引起审理程序发生的原因不同。第一审程序是由于原告为了行使自己的起诉权,避免错过诉讼时效而发生的,而第二审程序基于当事人行使上诉权,对于法院的判决存在异议发生的;
3、引起审理程序发生的诉讼主体不同。一审中的原、被告地位是固定的,有资格限制,提起诉讼并引起第一审程序的原告,即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或者是国家行政机关;而二审中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并不固定,没有资格限制,原审中的原告、被告、第三人,既可以充当上诉人、也可以充当被上诉人;
4、判决效力的不同。对一审的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上诉;二审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判决,直接生效;
5、使用的程序不同。一审可以适用简易程序,有一名法官独任审判;二审必须由三名法官组成合议庭。人民陪审员可以作为合议庭成员;二审只能由法官组成合议庭;
6、审理期限不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终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综上所述,案件二审的改判的情况有没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那么二审改判的几率并不大;只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二审改判的几率才会有所提高;且如果对于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如果要上诉,一般二审法院会驳回其申请。、二审的法律程序有原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后,会将副本在5日内送达被上诉人,由此时间可推算对方是否上诉,当然也可以询问一下承办法官,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并非同一天收到判决;如果收到上诉状,被上诉人有15天答辩期,二审答辩较一审重要,因为一审要开庭审理,当庭可以详尽发表意见,而二审由开庭审和书面审,若不交答辩状,而法院又决定书面审,则发表意见的机会就少。所以,应重视写好二审答辩状;原审法院在收到答辩状后,应在5日内连上诉状、全部案卷、证据,报送二审法院;二审法院立案后应在3个月审结判决上诉案,30日审结裁定上诉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七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二审书面审理会改判吗
法律分析:一般不会。 一般情况下,若有新证据,一定开庭质证;另外,二审法院若有改判意图的案件,也要倾听控辩双方的意见,也要开庭。如果是书面审,基本没有改判的可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九十九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二审书面审理意味着什么
二审书面审理意味着基本不可能改判。
一般情况下,若有新证据,一定开庭质证;另外,二审法院若有改判意图的案件,也要倾听控辩双方的意见,也要开庭。如果是书面审,基本没有改判的可能。
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应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1、维持原判。对认定事实清楚和适用法律正确、刑事案件量刑适当的原审有罪判决和正确的原审无罪判决,应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2、直接改判。有两种情况:
(1)原判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2)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通过第二审开庭审理,查明事实后直接改判。
3、发回重审。发回重审有两种情况,一是原判决认定的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二是发现具有 第191条规定的违反诉讼程序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包括:
(1)违反有关公开审判规定的;
(2)违反制度的;
(3)剥夺或限制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4)组成不合法的;
(5)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判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六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人民法院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第二百一十四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民事二审开庭会维持原判吗
二审维持一审原判的,占大多数,毕竟,一审与二审的法官,运用的都是相同的法律,法官的法律水平相差不大。都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一般来说二审法院的判决不会依据一审法院的判决进行,二审法院的法官会重新梳理案情,重新质证,但是如果一审法院没有瑕疵,而当事人又没有新的证据,一般都会维持原判。
民事二审推翻一审概率一般来说,二审维持原判的可能在百分之90以上,如果没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又没有新证据推翻原审认定的事实,基本不可能推翻原判.二审法定审限是三个月。排除案外因素,一审判决无原则性错误,二审不会改判,反之如认定事实、适用法律错误百分之百地应予改判,或发回重审。实际上并非如此,能不能推翻是有三点原因的。
首先,如果一审法院对于案件的事实还没有尽到责任,查清楚就判案了,那么就会推翻之前一审的判决。其次,如果一审的法官业务水平有不高或者是因为不是很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出现适用法律错误。如果是这一情况,那也是需要推翻之前的判决的。最后呢,那就是一审的法官犯了最不应该的错误了,那就是没有把对程序方面把好关子,导致有一方认为法院可能有所偏私。那这样的情况也要推翻。所以总得来说,只要一审判决存在错误,只要涉及以上三个方面的,都会推翻一审的判决的。在司法实务中,我们不能很好的判定二审是不是很少推翻一审,我们只知道我们追求的是按照法律处理,最接近真相、尽可能公正的结果罢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七十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
(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
民事二审开庭在中级法院意味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法院开庭审理是依法审理案件,是否改判、发回重审等,看证据。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看是否需要开庭审理,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八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九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经过阅卷、调查和询问当事人,对没有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者理由,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二审什么情况改判什么情况发回重审?
发回重审适用的情形有三种:
一、第二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对于这种情况,二审人民法院既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依法改判。
二、当事人以请求驳回起诉而不服一审判决上诉的案件,二审法院如查明一审原告起诉不符合立案受理条件的,应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
三、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原审判决违反法律程序,可能影响正确判决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违反法定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情形:
1、审理案件的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
2、未经开庭审理而作出判决的;
3、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未经合法传唤而缺席判决的;
4、其他严重违反程序的;
5、当事人在一审中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原审法院未作审理、判决的,二审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
扩展资料:
二审程序中发回重审的情形:
(1)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的规定)。
(2)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的规定)。
(3)对当事人在一审中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原审人民法院未作审理、判决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第182条的规定)。
(4)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参加诉讼,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予以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第183条的规定)
(5)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上诉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判决离婚的,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与子女抚养、财产问题一并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第185条的规定)
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人民法院发现原一、二审判决遗漏了应当参加的当事人的,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予以调解,调解不成的,裁定撤销一、二审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见》第211条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一百七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原审人民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作出判决后,当事人提起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再次发回重审。"对发回重审的次数做出了限制,避免了不断上诉的循环。
百度百科-发回重审
民事二次开庭意味什么
民事二次开庭意味着一审的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了上诉,因此有了二次开庭。 刑事案件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只开一次庭,开庭审理的时间长短或者天数根据具体案件而不同。当在第一次开庭时出现应当中止审理的情形时,就同一案件就会开两次庭。法院在第一次开庭后,如果因时间限制第一次开庭尚未结束,或在第一次开庭结束后,如果法院认为有些事实尚需进一步调查、或有情况需要再次开庭,就可以通知第二次开庭。不论是几次开庭,宣布判决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庭宣告判决,另外一种是定期宣告判决。程序一样,并不会因为庭审的次数不同而影响。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应当在宣告后立即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 第一百七十一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1、根据不同。第一审程序以基于当事人的起诉权和第一审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为根据。第二审程序以基于当事人的上诉权为根据。2、审级不同。第一审程序是是初审,第二审程序是续审。3、组织不同。第一审程序合议制时,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组成,也可以由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第二审程序合议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没有陪审员参加。
好了,今天关于“民事二审开庭意味改判”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民事二审开庭意味改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