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蓝箭律师网首页
  2. 法律综合

美国为何退出《中导条约》?(中导条约签署的背景是什么?)

特朗普有做出了一个“退群毁约“的举动,那就是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大家都知道,美国此前已经宣布退出了很多国际组织和多边条约。而这一次,美国单方面选择退出《苏联和...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中导条约是什么条约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中导条约是什么条约的话题吧。

美国为何退出《中导条约》?(中导条约签署的背景是什么?)

美国为何退出《中导条约》?

特朗普有做出了一个“退群毁约“的举动,那就是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大家都知道,美国此前已经宣布退出了很多国际组织和多边条约。而这一次,美国单方面选择退出《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将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导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这个条约当时在缓和美苏冷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全球核武器战略的平衡。30多年过去了,美国出现了动摇,主要原因是《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限制了美国的核力量发展。

美俄双发对此条约产生了严重分歧,美国认为《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不对本国具有积极作用。相反,则是不利于美国霸权利益的扩展,于是一步步走上了毁约的道路。

原因一:美国希望发展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这显然与《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相违背,限制美国发展。其实特朗普此番做法也是有先例的,2002年美国退出《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也是为了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原因二:特朗普非常重视核武器力量的建设。特朗普不同于奥巴马倡导”无核世界“,相反,他大力支持发展核武器,对核力量的积极度很高。想要以此来提升核威慑,维护其霸权主义。

原因三:美国对自己核力量的自信。美苏冷战期间签订《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双方都意识到了核武器的限制,达成一致。现在,美国认为此条约更多的限制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要求退出。

以上就是对于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 三点分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中导条约签署的背景是什么?

解除“达摩克利斯刽”的威胁

——美国和前苏联签署《中导条约》1987年12月8日—10日,美国总统里根和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会晤,就签署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条约进行磋商,最后达成协议,签署了中导条约。事后里根不无得意地说,这是一个“历史性条约”,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戈尔巴乔夫则说,这是走向未来的“伟大的一步”,他同时也认为,“1987年12月8日成为核威胁不断增长和人类生活摆脱军事化的分水岭”,但现在“就戴很多桂冠为时尚早”。苏美两国首脑挥动小小的笔头,宣判了2000多枚核弹的命运,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两国削减的核弹还只不过是“整个冰山上的一角”,悬在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的威胁并没有真正消除。

自从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来,整个世界便日益笼罩在核大战的阴影之中。然而,就世界两个最大的核武库美国和前苏联来说,几十年激烈的核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国力。昔日用以威慑对方的庞大的核武器储备,已成为这两个超级大国身上越背越重的包袱。而世界越来越高涨的反核军备竞赛,要求核裁军的和平运动,也成了其顺水推舟,以放下包袱的一个绝妙支点。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自莫斯科会晤以来,双方就此问题的谈判断断续续、时起时伏,总是只开花不结果。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在外交上,特别是在美苏关系上,发动了强大的和平攻势。同年10月戈尔巴乔夫在访问法国期间提出了关于美苏战略武器谈判的新建议,11月里根则提出反对建议。接着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了引人注目的会晤。

1985年11月19日—20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会晤,这是美苏关系紧张对峙6年之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也是战后两国首脑的第八次会晤。

这次会晤的突出特点是笼罩着十分神秘的气氛,令人难以捉摸。19日上午10时,两人在美国代表团总部所在地莱蒙湖畔一所19世纪古老别墅——水中花宫台阶前会面,按原计划,每天都以里根同戈尔巴乔夫私下会晤15分钟为开场,然后举行双边正式会谈。可是,当他俩走出密室进入大厅时,已是11时零4分了。两人的首次会晤谈了1小时又4分钟。

19日下午,双方在地区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尖锐对立。沉默一阵后,里根站起来说:“何必这么僵着,出去走走,呼吸点新鲜空气好吗?”戈尔巴乔夫说:“好主意,新鲜空气能产生新鲜主意。噢,外面冷,您得穿大衣。”两人边走边谈了5分钟。以后记者笔下的“湖边漫步”便渊源于此。

1985年的欧洲冬天突然早临,零下十几度的寒潮冻得迎接美苏首脑的瑞士仪仗队员在雪地中打哆嗦。戈尔巴乔夫也不停地用手巾抹擦鼻涕。于是里根又陪同戈尔巴乔夫进入湖边小舍,守着熊熊火炉,继续交谈。是为“炉边对话”。

这是不是里根、戈尔巴乔夫,特别是演员出身的里根有意为记者们制造出的浪漫话题、新闻花絮呢?

起草小组经过连续30多个小时的艰苦工作,到21日清晨4时30分才最后写成联合声明。21日上午,在国际会议中心,里根将戈尔巴乔夫拉到贵宾休息室,他发挥了昔日演员的才能,导演了两人一起“向全世界亮相”的场面。10时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近5000名记者前一起露面。10时21分会晤正式结束。

对大批记者来说,这是一次很艰难的采访。19日美苏代表团发言人在国际新闻中心宣布:首脑会议期间实行新闻封锁。美国代表团发言人斯皮克斯话音刚落,就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几次想突出重围,都未成功。他说:“先生们,我饿,还没有吃饭呢!你们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又没有参加会谈。想说的不知道,知道的不能说。怎么样,吃饭吧!”看来里根随员们的演员功夫也并不比里根逊色。如此吊胃口,使记者们叫苦连天,却痴心不改,坚持守候,可是,直到21日上午10时之前,他们一直无法得到双方会谈的实质内容。

首脑会晤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联合声明上,双方表示愿意加快军备控制谈判,各自砍掉战略核武器50%。但是,联合声明承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存在严重分歧”。例如,前苏联强烈要求美国放弃其“星球大战”计划,而里根“仍然一如既往地认为,这个研究计划……是必要的”。美联社评论说,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的“炉边对话”和“湖边散步”气氛好像十分“亲切”,但对于世人最为关注的如何限制军备竞赛的问题并没有达成具体协议。

熊熊炉火难消积雪坚冰。但是,以这次会晤为标志,美苏之间前几年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状况有了改善。联合声明公布后,里根便立即对记者发表讲话,一副潇洒轻松的模样:“我日内瓦之行是为了寻求美苏关系的新起点而来,这一目的已经达到。”戈尔巴乔夫也不愿掉镜头,亦很愉快地讲:这次会晤讨论了“前苏联和美国人民关心的所有问题”,是“一次负责的讨论。”

1986年9月30日,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又相约出新,同时宣布,两国首脑定于10月11~12日举行“临时性会晤”,地点是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在美苏首脑会谈之前,先举行一次“临时性会晤”,这在两国首脑会谈史上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但会晤没有取得成果。好在冰岛会晤失败后,两国首脑仍不气馁,继续着各方面的努力,以试探和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终于迎来了1987年12月8—10日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的华盛顿会晤。这次会晤签署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中导协议。

这次会晤之前,双方其实已拟好了中导协议草案。可是,华盛顿方面对此次会晤及中导协议大为不满的人也不少。因此,里根为了消除障碍,首先在会晤即将举行的4天前接受四家电视台记者的联合采访时说了一句颇有份量的话:“这些人在思想深处接受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里根这句话大大激怒了保守派,他们公开指责里根背弃了原则,为前苏联的宣传工具所利用。不过,里根敢于“口不择言”,是因为他深深了解最近频繁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和党内赞成中导条约和改善美苏关系的人占绝大多数。

首脑会晤前夕,代表各种派别和主张的游行示威陆续不断。12月5日中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3000人冒着寒风,在白宫对面的拉斐特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四个街区以外的前苏联驻美使馆。在“人桥”的两端,各有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前苏联使馆。一名小女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她希望“消灭了小导弹后,再消灭大导弹”。儿童们在前苏联使馆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可是到白宫传递和平信息的10名儿童却吃了闭门羹。白宫人员因事先没有准备而措手不及,白宫发言人对此表示遗憾。舆论界认为,前苏联先得了一分。不过,在里根的宣传战中,前苏联人的“抢镜头”只是小菜一碟罢了。里根要上演的,乃是一次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大制作”哩!

美国方面从12月4日开始发放采访首脑会谈的特别记者证,当天全国新闻大楼6层过道里挤满了从世界各地赶来报道首脑会议的6000多名记者。为报导这次会谈,美国四大电视系统更是不惜工本,投入大量人力,仅美国广播公司就投入910人。

美苏双方在两国首脑会晤以前作了大量的争取舆论的工作。11月30日—12月5日,美国大小政府官员共向记者“吹风”11次,美国新闻界向每个采访首脑会晤的本国和外国记者发了它编写的一本厚厚的“背景材料”。前苏联先遣队中有20名负责情况介绍的官员、160名专家。他们到达华盛顿后,在麦迪逊饭店一住下,便在新闻俱乐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为了确保美苏首脑会议顺利进行,美国国务院、特工部、华盛顿警察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几周之内召开了50次会议,特工部许多工作人员日夜工作,加班加点。他们出动直升飞机巡视戈尔巴乔夫的汽车通行的道路,对前苏联官员下榻的华盛顿15街和M街路口的麦迪逊饭店里里外外也都进行了检查。对于将放置在华盛顿纪念碑上的摄影机也要让经过特训的警犬嗅审。

美国方面如此大动干戈,大事铺张,除了确实具有安全因素的考虑外,也含有烘托气氛的意味。

8日下午2点02分(美国东部时间),在军乐队演奏《向元首致敬》的乐曲声中,美苏两国首脑并肩步入白宫大厅。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发表简短讲话后,一同坐在中导条约的签字桌旁,在厚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一共签了16处。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次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

根据中导条约规定,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内(1991年之前),美苏双方将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共2611枚,其中美国859枚,前苏联1752枚。根据联合国的材料,美苏目前核武库中存有大约5万枚核弹头,其爆炸总威力约为130亿吨。根据中导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要销毁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数量在双方核武库中仅占4%左右。

中导条约所遵循的目标是加强战略平衡,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将有助于减少发生战争的危险性与加强国际和平。

条约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后都不再拥有中程导弹、发射装置及有关辅助设施,在条约生效18个月后都不再拥有中短程导弹、发射装置及有关辅助设施,条约生效后都不再生产任何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以及有关这种导弹的发射装置。

事后,里根以自豪的口吻宣布他和戈尔巴乔夫“做出了永垂史册的事情”,戈尔巴乔夫说他和里根“栽下了能长成和平大树的幼苗”。

美国为何退出当初自愿签署的《中导条约》?

美国退出当初签署的《中导条约》无非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原因美国准备发展一批属于自己的中短型核武器。第二点原因特朗普想重振军威,所以对于核武器非常的看重。第三点原因特朗普对于核武器的威力非常有自信,认为只要得到这种中短型核武器后可以获得更大利益的。

《中导条约》是美国与俄罗斯在1987年签订的一个条约,这个条约最主要的内容说的是两国不再生产、实验、保有导弹射程为500公里到5500公里范围内的核导弹。这个条约签署后,对于美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备竞赛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在美国却退出了《中导条约》理由也无非这3点。

第一点原因美国准备发展一批属于自己的中短型核武器。美国为了丰富自己的核武器,美国当然希望自己拥有各种各样的核导弹,但是这种想法肯定是不符合美国与俄罗斯所签订的《中导条约》。并且在特朗普主持美国国政之后,美国一贯奉行的原则是合则利用,不合则散。因此美国退出,当初所签订的《中导条约》也就没什么令人意外的了。

第二点原因特朗普想重振军威,所以对于核武器非常的看重。特朗普与上一任总统奥巴马相比,很多治国理念是完全不同的,特朗普在担任总统之后不但大大的增加了国防的开支,对于核武器更加是非常的重视,在去年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可以看到美国研发了非常多种的核武器,使得核武器打击手段更加丰富,威慑力也更加的强。

第三点原因特朗普对于核武器的威力非常有自信,认为只要得到这种中短型核武器后可以获得更大利益的。当初签订《中导条约》,是因为美国与俄罗斯都认识到了对方核武器的限度,彼此非常的忌惮,所以才签订了《中导条约》。而如今美国自认为比俄罗斯更加了解核武器,在相比之中可以取得更大的利益,这才使得美国退出《中导条约》。

9M729型导弹横空出世

9M729型导弹横空出世美国“发红牌”警告俄方

俄罗斯国防部在莫斯科附近库宾卡市的爱国者公园向各国驻俄武官和媒体展示了9M729型导弹。别看这只是小小的一枚导弹,这可不仅是俄罗斯在炫耀自己的新科技成果,这颗导弹还成为美国的眼中钉和肉中刺,是当前俄美有关《中导条约》谈判中的一个关键。

《中导条约》全称《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于1987年12月8日由美苏两国***签署。条约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俄美两国近年来多次相互指责对方违反条约。

因为导弹的横空出世,美国马上反应,像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一样立刻指责俄罗斯此型导弹违反了该条约中所规定的射程,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表示。如果俄罗斯不恢复遵守《中导条约》,美国将在60天后暂停履行条约义务。但是俄罗斯方面则多次反驳称该型导弹并不违反条约。

俄方国防部此前表示,9M729型导弹弹头数量改变和采用附加设备使导弹变长了53厘米,但是导弹飞行最大距离减少了10公里,目前为480公里,因此这个导弹是不违反中导条约的规定。俄副外长直言:“美国要求销毁9M729 导弹这绝对不可接受。”

此外俄方发言说到:“条约应该被保留下来,而选择权在美方”。根据国际新闻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得知,9M729型导弹基于“伊斯坎德尔-M”陆基战术导弹系统,后者能搭载包括战术核武器在内的多种导弹。

在活动上根据俄罗斯陆军导弹和炮兵部队司令介绍9M729导弹是9M728导弹的现代化升级版,升级后的9M729导弹获得了新的发射器,它可以装载四枚导弹,而从前只能配备两枚。活动还展示了9M729型导弹和9M728这两种导弹的相关设备的不同之处。

比如9M729型导弹发射筒长7930毫米,9M728型导弹发射筒长7400毫米。与9M728型导弹相比,9M729型导弹改进了战斗部和弹载校正系统,提升了威力与精准度。有专家认为,美俄都已停止挽救《中导条约》。

现在就看谁是终结条约的罪魁祸首,双方开始“甩锅”。想想美国这些年年研制的武器,难道没有“违规操作?”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也有些太不仗义了吧。大国之间的博弈难免出现这种塑料姐妹花的感情,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对自己还有更大的利处。

不愧在《中导条约》下存活的导弹

在《中导条约》下

存活的导弹

美国和苏联签订了《中导条约》,条约的内容就是不能研制杀伤力太大的武器,就连一些杀伤力比较大的武器也要被摧毁,而美国的这款“长矛”导弹就生存下来了。

它是美陆军研制的第二代地地战术导弹系统,于1972年装备部队,本来按照条约,只要是导弹系列的武器都应该被摧毁,但是这款却存活了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款武器没有达到《中导条约》中规定的杀伤能力。那么它的威力是没有太大吗?但是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此导弹系统由两辆M-113履带运输车运送,导弹长六米左右,翼展1.98米,发射重量1527千克,战斗部454千克,最大射程一百二十千米。

最大速度3倍音速,最大飞行高度45720千米,精度一百五十米,从一般导弹来说,这款导弹确实没有那么大,可是它的制作成本低,精度好,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发射准备时间短,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打击敌人,精准率也相当高。

这款导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操作方便,易于训练,操作方便的好处在于,方便记住,不会像其他导弹那样困难,在战场上容易手忙脚乱,给了士兵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

另外就是运输车有两栖机动能力,越野性能好,一般战场上都是变幻莫测的,有时候需要走很复杂的道路,崎岖不平的那种一般战车都不能走,可是这款导弹的越野性能极好,穿梭在任何崎岖的道路上。

导弹是现代战争中最重要的装备之一,而导弹的体积往往也是非常大的,一般都有特定的载具,想让一个士兵随身携带一颗导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想让导弹小型化在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这和导弹电子系统的瓶颈有关,这款导弹曾经在海湾战争中就大显身手。

伊拉克在距前沿阵地两百公里的纵深防线内部署了五千五百辆主战坦克、八千辆装甲车和八百多门大炮,形成了一个个严密的火人。为了炸毁这些重火力点,多国部队连续出动A-10、“阿帕奇”等反坦克飞机、战术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等进行昼夜突击,有几架飞机被地面炮火击落。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坦克装甲车成为陆战的主力军,野战防空和空中掩护兵力也日益得到迅速发展,光靠反坦克飞机和战术攻击机等深入敌坦克阵地和炮兵阵地上空遂行轰炸任务,风险是很大的,代价也是高昂的。这款导弹偏偏就破了这个逆境,它能对两百公里以内的坦克集群、机场等目标进行远程攻击,命中精度可达一百米。

美国为何退出《中导条约》?(中导条约签署的背景是什么?)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中导条约是什么条约”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蓝箭律师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CHWK686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